時間: 2004-07-27
瀏覽人數: 639
摘要:哲學化管理構建長青戰略
哲學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論揭示了一個被掩蓋已久的事實:任何一個組織的前提和基礎是人的思想和哲學,正是因為有了哲學,才延伸了組織的生命,并有了管理的進一步內涵,正因為如此,哲學化管理是廣泛應用的, 企業的不同正在于人的不同,企業的惟一使命是去實踐人的這種主體性的自覺。
哲學化管理的定義是人(經濟人)基于一個組織的現實,而實施的自我實現的過程,是人主體性的覺醒。
一、從"經濟人"入手
我們知道,管理的對象是人,所以弄清楚這個"人"的對象對構建這個管理學體系十分重要,而困難的地方是認識人的問題是個哲學課題,也是哲學探索中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幸運的是歷代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為我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對人的理解直接決定著一種管理的價值。
中國傳統的管理價值是基于"道德人"的概念的,是性善論的產物,其特點是"以禮入法",法的目的只在于維持"禮"所規定的社會等級。在這樣一個泛道德化的社會里,決不會有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同時也認定"道德人"也不會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社會是在一種主觀和諧的氛圍中,建立在"道德人"之上的法律及社會規范只是為了維護三綱五常這樣的名教倫理。施法的準繩是"是否違反了禮教"。這種"道德人"的觀念一直在現代人的思維中延伸。計劃經濟下,企業基本上是一個無制度約束的組織,管理幾乎是靠人的覺醒,因此人們在論及海爾管理的時候,總會提及海爾之初的著名的"十三條",這"十三條"中有一條是"不準在車間里大小便",可見海爾前身建立在"道德人"基礎上的企業管理的混亂。
既然人們的覺悟不是想象的那么高,甚至其自律的品質幾乎是完全沒有,那么對"人"的認識就發展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以泰羅主義為代表的管理學家把人描述為"機器",這種機器人應該說比"道德人"要老實得多,只要制定出一個科學的標準、方法,"機器人"就會很符合標準地有效地工作。但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管理者認識到把人當作"機器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企業利潤的獲得是要激發人的創造力來實現的,現代管理學的創始人德魯克創立了激勵理論把人恢復為"自然人"是因為人除了吃飯以外,還有責任感和歸屬感。建立在"自然人"基礎之上的管理理論帶來了管理學的革命和企業發展的生機。在這以后,關于人的認識又從"自然人"發展到"決策人"的階段,西蒙認為"決策人"不僅要體現自我價值,還要自我實現,自己當自己的家,建立在"決策人"基礎上的管理學強調賦予人權力,授權理論成為一種主要理論。
但是,問題總是在不斷出現,被授權工作的人也難以擺脫消極松散的惰性,我們發現,一個真實的人,特別是一個在組織中的人更象一個被經濟學家們所描述的"經濟人"。
"經濟人"概念緣于公共選擇學派理論,其發明人布坎南提出:在人數眾多的復雜社會里,有必要把成員看作好像他們都不情愿將其行為限制在互利的限度內,他們全部最大限度地追求私利,全部最大限度地將財富個人化。"經濟人"概念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假設之上:獨立的經濟實體之間的對抗或聯合竟能導致一個富足且日益發達的社會。"經濟人"的假設導致了西方"法治"這一偉大的自由主義原則,同時也構筑了建立在人的自由競爭和自我實現之上的管理學的新秩序。
二、以"經濟人"為基礎的哲學
工具秩序主義哲學是以"經濟人"作為研究對象的,它認為"經濟人"是以工具為手段,以秩序為目的。其哲學思想是:①、從結構上分析了存在與思維的特點,對存在與思維一致性的理解有突破,并以這一思想構建其哲學本體說;②、總結了人類思想方法的歷史,提出"思維工具"概念,將思維活動的背景分為感覺世界、想象世界、現實世界、觀念世界、靈感世界等,揭示了每個世界中思維、思想的規律(即其思考的模式)。創造性地把"思維工具"歸結為證實、分析、綜合、直覺、組合、區分、牽制、轉換、分解、辯證理性、概念、判斷、推理、證偽等15種;③、在認識論上進行了總結性的闡述,強調"真理"是認識的基礎,"秩序"是認識的最高價值。排列論、六性論、境界論在工具秩序主義哲學中有專門的論述。④該哲學用系統論的方法,用圖表的形式證明人的不朽性,對神話與宗教、藝術、科學、歷史、語言等"文化形式"進行了必要的闡述,力圖整體性地把握"人"的歷史和價值。
三、先是哲學家,后是企業家
我們從人類最杰出的企業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偉大的企業總是開始于偉大的哲學,那些永垂不朽的老字號企業的發明人毫無疑問地實踐了他們的哲學,管理只是堅持不懈地對這種哲學的實踐。
我們應該認識到:管理正是人的哲學的復興,是人的主體性認識的蘇醒。
哲學化管理是人(經濟人)基于一個組織的現實而實施的自我實現的過程。那么,什么是哲學家呢?每個人都有一套為人處世的哲學,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哲學家。這和每個人都可以辦企業,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管理好企業成為企業家一樣。一個哲學家有其系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并能將它們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體系或模式。
這種體系或模式可以起到真正喚醒一個人主體意識的作用,我們認為這種主體性的意識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企業家精神中的最核心的價值。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和物的合一",這是哲學家和企業家一致性的最好體現,運營有"道","道法自然",企業家正是從認識自己出發,在管理成功的同時,人生也實現了成功,脫離追求個人價值的成功而只求企業的成功的是不存在的。因此哲學家沒有唯物、唯心之分,企業家也沒有務實、務虛的稱謂。系統掌握工具秩序主義哲學,有助于一個"經濟人"更快地成長為企業家。
四、企業家的思維模式
具秩序主義確立了存在與思維的兩大特征:完整性和跳躍性。
這兩大特征提供了企業家管理思維的構成模式:這個模式是中庸主義和效率主義的結合。中庸主義是中國思想的核心,效率主義是西方思想的核心。經研究,我們發現,東西兩種思想在某些方面有雷同、復合處,這是否反映了中西結合的未來管理趨勢呢?
中庸主義至少包括以下原則:①整體性原則;②實用性原則;③妥協原則;④整合原則;⑤平衡原則;⑥進化原則;7,柔性原則
效率主義包括以下原則:①主體性原則;②目標性原則;③簡單化原則;④標準化原則⑤排他性原則⑥破壞性原則。
一個好的企業家總是在中庸主義和效率主義之間尋找平衡,尋找結合點,在恰如其分上總是做得最佳。
企業家的管理實踐無外乎是中庸和效率的互動。
五、管理學的基本原理
構建在中庸和效率之上的管理實踐符合以下三條原理:一是"企業家"哲學=企業文化,二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三,標準化=哲學化
有智慧的人善于在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后發現一些根本性的邏輯,在哲學化管理理論之前,人的哲學沒有被放置在一個如此重要的地位上。人的意志(主體性)被掩蓋在組織和團隊的虛假表象里面,于是在現實中繁殖了大量平庸的企業和平庸的企業領導人。我們忽視了企業家哲學在管理中的永恒價值,其強大的生命力卻被虛偽和不實的企業文化掩埋了。時代呼喚企業重視企業家的天才、意志、個人主義、主體性,只有培育了這樣的土壤,企業家才能真正繁榮起來。
管理是從理念開始的,只有理念準確、透徹而全面才能諦造一個長久和強大的企業。惠普在車庫創業時就確立了"惠普之道",不管這種"道"本身是否是完美無缺,但這種管理方法應該值得我們的企業家尊重。
但光有理念是不夠的,方法論不僅是一門哲學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一門管理學的重要部分,管理一定有方法。諸如:調查研究的方法,看板管理,走動式管理、扁平化管理、網絡平臺、多元化經營,持續改進(PDCA)、授權理論、定位理論、ISO9000、零庫存、追求卓越、搏奕論、企業再造、學習型組織等等,企業管理的發展史無不是一部管理方法的探索史。
成功的管理與深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分不開的,其實一個成熟的經驗本身就可以轉化為一種模式,比如ISO9000就是一套成熟的基礎管理模式,它由以客戶為導向的理念和PDCA循環改進的管理方法所構成。理念是一個管理模式的靈魂,方法則是一個管理模式的手足,這二者的有機結合就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模式。
六、一個以"經濟人"為對象的管理模式
如何管理好"經濟人",這是現代管理的一個根本性的任務。TTPP管理法只是作者結合部分企業的現實而提出的一個模式,可以借鑒,也可以創新。
該模式圍繞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認為對"經濟人"的管理關鍵在于評價其"表現力",將人和組織納入競技狀態中。具體做法是通過公報的形式對員工的表現給出客觀和及時的有理有據的有傾向性結論的評價。具體總結為"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獎懲分明",從而使"經濟人"既象"機器人"那樣認真工作,又象"道德人"那樣具有向心力。
該模式以發揮人的潛能為宗旨。
七、管理問題十大批判
對中國企業管理的問題作出客觀和審慎的透視是我們的愛好。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不希望?quot;批判"這個詞來表達對一些管理問題的看法。但事實上,"批判"在這里卻是恰如其分。
一、理念。大多數企業理念只是一種口號,流于形式,是掛在企業辦公室墻上的追求時髦的裝飾品,由于對理念理解得不深不透,沒有將理念做到貫穿企業發展的靈魂,企業的內在發展邏輯就出了問題。
二、路線圖。馬上就行動當然會提高企業效率,但也會帶來執行面上的盲目。我們的企業缺乏一種素質,即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把路線圖上的各個環節制約因素都想得很透徹。預測未來雖然很難,但對于管理者而言,卻十分必要。
三、戰略。沒有戰略,戰略空洞化或戰略缺乏策略的支持都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戰略是管理者自我實現的基礎,馬虎不得。
四、策略。點子思維、雕蟲小技都不能使戰略得到有效實現。策略是方法的整合,中庸與效率有效結合的試金石,凡事"度"最難,很多企業戰略有余,策略不足,理念領先,方法滯后,是缺乏大智慧的結果。
五、人。一方面講企業唯一的財富是人才,但這只是一個空洞的觀念,德與才之間,德為先,希望人才是清教徒,給人才灌迷魂湯;另一方面將人過于工具化,"人是機器",但"上帝死了"。必須將"道德人"、"機器人"回歸到"經濟人"中來,一句話管理者對人的理解有多深,管理的質量就會有多高。
六、領導。傳統的領導者有兩個極端的傾向:老板意識過強或平民意識過強,但缺乏主體意識。領導的作用是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在組織目標實現的同時得到個人哲學觀的實現。
七、組織。抱團和平均主義在現在的組織中十分流行,人們對所謂團隊精神有太多誤解。企業是在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良性競爭中發展健全的。總之,組織的目的不是團隊,而是個人。
八、方法。沒有系統的學習,就沒有系統的方法,就難以形成一個成熟的模式,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不是消融個性,而應使主體意識得到復蘇。可惜的是我們的企業知識底座如一處沙漠。
九、模式。由于方法上的形而上學,在管理上脫離實際,對模式的盲從或蔑視都很難使管理走向成熟,也難以真正實現企業管理的秩序。
十、企業文化。我們應該去構建一種生態型的組織,不應將企業文化當作應景之作,照搬照抄一些形式。須知,企業文化是人自身的哲學萌芽開花的結果,是生長之物,是生命和精神的外化。
以上是我們對哲學化管理體系認識的一個總體框架。我們希望以此來解釋中國文化的價值和中國經濟繁榮的可能性。中國正處于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呼喚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它呼喚天才,創新者。因為中國應該也能夠給世界提供一些原創性的有價值的思想成果,而事實上,我們只是在黑暗中探索。
我們需要合作,需要直面現實,需要勇氣和智慧。